中国历史教育的两个怪圈:

  1. 根深蒂固的中华大一统观念
  2. 把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律看成是历史本身

研究瓦鬲

研究发掘材料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

  1. 数以千计的器物都应该有它们本来历史的、逻辑的顺序
  2. 作为一批有组织的人们的群体活动遗迹,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应该有它们特定的地位和作用

斗鸡台遗址鬲分析:

  1. 按照发生学原则,找到可以排出序列的四种基本类型
  2. 描绘出它们各自的谱系图
  3. 推测出它们从发生到衰亡的全过程
  4. 产生「不同地区各有各的发展脉络,商周不同源」的想法

由划分及演变推出的结论:

  1. 先周文化有两个来源:西北的姬姓 & 关中土著的姜姓
  2. 周王朝时期,秦人已在陇西星期,东进至宝鸡时带来了文化因素
  3. 证明商、周、秦各有来源,在宝鸡地区存在过商文化与先周文化的立体交叉,也存在过周文化与先秦文化的立体交叉

鬲消失的公元前 4 至 5 世纪之间,正是孔孟时代。孔孟之间的百多年间,对「礼」的看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这应该就是鬲消失的深刻社会历史背景。

鼎鬲不同源、商周不同源。

由仰韶文化研究谈到考古学方法论

研究对象首先是田野考古发现的一个个具体单位(地层、墓葬、窖穴、房址等),而不是每一个单位里出土的一件件文物。

以各个地层出土的器物的层位关系作基础进行类型学的比较分析,进行综合的层位学、类型学的排列分析,得出器物的整体排列共生关系。

半坡和庙底沟这两种类型是各自发展又相互紧密依存的两种主要变体。

仰韶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征:

  1. 特征鲜明
  2. 变化幅度大、节奏快
  3.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序列完整

三种文化特征因素:

  1. 小口尖底瓶
  2. 花卉图案彩陶盆
  3. 动物图案彩陶盆(鱼、鸟)

以上只在八百里秦川范围内的仰韶文化遗址里发展得最充分,显现出从无到有的过程。说明这里才是仰韶文化发生、发展的核心地区。

仰韶文化三个区系:

  1. 中支:宝鸡到陕县(仰韶文化的中心地区)
  2. 东支:大河村–王湾
  3. 西支:大地湾

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分期:

  1. 前仰韶:公元前 6000–5000 年
  2. 仰韶前期:公元前 5000–4000 年
  3. 公元前 4000 年:从氏族到国家发展的转折点;社会生产技术有许多突破,出现石器生产工序化,社会出现了真正的分工,随之就有分化
  4. 仰韶后期:公元前 4000–3000 年
  5. 后仰韶:公元前 3000 年之后

条块

我国考古学文化六大区系:各有渊源、各具特点、各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互相影响。

  1.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
  2.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3. 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4.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5.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6. 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

辽西

自古以来的宜农宜牧地区,既是农牧分界区,又是农牧交错地带。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突出表现在:同一时代有不同文化群体在这里交错。

交错存在的文化:

  • 红山文化 & 富河文化 & 赵宝沟文化
  • 夏家店下层文化 & 夏家店上层文化

春秋之际或战国早期的燕文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从殷周文化承袭而来;可认为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几经周折和融合了当地几种不同文化而形成。

内蒙古中南部

  • 中原仰韶文化与北方红山文化结合的花朵
  • 中原公元前 3000 年前后一次巨变的风源
  • 鄂尔多斯青铜文化的摇篮

鬲的起源

猜测:源于关中,作为仰韶文化主要特征器物之一的尖底瓶,与源于核桃地区土著文化的蛋形瓮结合,诱发了三袋足器的诞生。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围绕泰山的鲁西南地区

相互衔接,自成系统,但活动中心并不完全一致的「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

  • 北辛堆纹带腰釜 → 大汶口釜形鼎
  • 北辛三足杯 → 大汶口三足杯 & 高脚杯
  • 鬶:大汶口中晚期实足、空足、袋足并存 → 龙山空足、袋足
  • 石铲:从早到晚,由厚变薄,越做越精

除胶东半岛以外的鲁东北大部分地区

  • 大汶口–龙山文化两者间前后连贯,一脉相承的传统格外清楚;两者间各自的文化特征以及演变过程的阶段性同样清楚。
  • 与周围保持多方位的文化接触联系,又长期保持自成一系的文化特色。

胶东地区

  • 明显区别于山东大部分地区的「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
  • 从公元前 5000 年起的近 5000 年中,文化传统前后相承,比较连贯;且并非孤立,而是同周围人群交流中互相影响,同步发展。
  •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低估。
  • 与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有许多相似之处。

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对此区系的认识:

  1. 陕西、甘肃两省间隔着六盘山和陇山这样一条不清晰的文化界限。陇山东西两侧古文化的发展道路是有差异的。
  2. 豫东、鲁西间也存在一条不清晰的文化界限。
  3. 宝鸡–郑州间是仰韶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带,连成一片,并保持同步发展。
  4. 两个区系:
    • 中区:宝鸡–陕县间:仰韶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分为半坡和庙底沟两个文化代表性类型
    • 东区:洛阳–郑州间
  5. 中、东两区之间的洛阳–陕县一段,除了和中、东两区部分文化特征相似,也有自己的一面,特征突出。

青铜时代,河南是当时政治活动的中心。但对于中原地区来说,夏商周都是「外来户」:

  • 先周:与西部有关
  • 夏:有源于东南方的线索
  • 商:认东北为老家

把黄河中游称作中华民族的摇篮并不确切,它是民族形成过程中起到最重要的凝聚作用的一个熔炉。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太湖地区

公元前 7000 年前到 4000 年前的文化发展序列为: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青铜文化(古吴越)。

可分为关系比较紧密的三个小区系:

  • 苏松地区(苏南):圩墩–草鞋山型
  • 杭嘉湖地区(浙江北部):马家浜–罗家角型
  • 宁绍平原(浙江东北部):河姆渡型

宁镇地区

以南京为中心,连接皖南与皖北的江淮之间以及赣东北一角。

南京北阴阳营遗址:

  • 出土物与其他地方的同类器有明显的差异,不排除其自成系统的可能。
  • 这里的新石器文化与青铜文化是相接的。
  • 南北通道,西北与东南古文化的交叉地带,对中国西北和东南量大地区的文化交流,曾经起过独特作用。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江汉平原

以楚文化为主体。

  • 楚式鬲:特征鲜明,有它自己一脉相承的发展序列。

江汉地区原始文化可以分为三片:

  • 以仰韶文化为基础的原始文化区
  • 以大溪文化为基础的原始文化区
  • 以屈家岭文化为基础的原始文化区

夏商周三代,江汉地区依旧是楚文化的范围,商周文化仅仅是对它有一定影响而已。

四川盆地

成都及其附近几县从公元前 3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公元前 1000 年前存在着自成一系的古蜀文化区系。

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今京九铁路所经地带是一条自古以来形成的南北通道,华南与中原的关系,与南海诸岛以及东南亚广大地域的关系都可以在这条南北通道上寻找答案。

赣北地区印纹陶发展序列完整、突出为其他地区所不及。

区间关系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与东南临境诸原始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前期很不密切,后期则东部地区的人们对中原地区的人们发生了较大影响,并由此表现出仰韶文化后期中心分布范围内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平衡现象。

进入春秋后期以后,大致在包括江、淮、河、汉四大水系范围内,列国在文化面貌上的接近,从考古学文化角度观察,已达到空前的程度,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突破原来六大区系的分页,这就为战国时期的兼并和秦的最终统一做好了准备。

所有这一过程,都不是由中原向四周辐射的形势,而是各大文化区系在大致同步发展的前提下,不断组合与重组,形成在六大区系范围内涵盖为大致平衡又不平衡的多元一体的格局。

文明起源三模式

1. 裂变

  • 仰韶文化裂变(公元前 4000 年):半坡、庙底沟两种类型
  • 辽西古文化中,「前红山文化」与红山文化前期之间发生的裂变与发展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裂变产生新事物,是有生命力的。

2. 撞击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红山文化红山后类型,在辽西大凌河上游重合,产生了以龙纹与花结合图案彩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文化群体。

  • 红山文化坛、庙、冢就是两种文化相遇后迸发出的「火花」所导致的社会文化飞跃发展的迹象
  • 地点:宜农宜牧交错地带
  • 多种经济互相补充造成的繁荣昌盛

3. 融合

  • 河曲地区发现早于公元前 3000 年的小口尖底瓶与晚于公元前 3000 年的袋足器在这里衔接,出现了最早形式的斝与瓮。
  • 晋南陶寺主要文化因素与燕山以北和河曲地带有关,也有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的器物。

文明起源三部曲

古国–方国–帝国

1. 古国

  • 古文化:原始文化
  • 古城: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而不必专指特定的城市
  • 古国:高于部落之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

红山文化在公元前 3000 年以前,率先跨入古国阶段。以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和成批成套的玉制礼器为标致,出现了反应原始公社氏族部落之的发展已经达到产生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组织形式,即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已经产生。

不迟于公元前 3000–2000 年以前,各大区系大体都进入古国时代,即城邦、万国林立时代。

先商、先周都是与夏并立的国家。

就是齐、鲁、燕、晋以及若干小国,在周初分封前都各自有自己的早期古国。周人分封,实际上就是采取了对这些古国都予以承认的歹徒和政策,这是周人建国的理论基础,也是周人高明之处。

2. 方国

  • 方国:比较成熟、比较发达、高级的国家
  • 古代中国发展到方国阶段大约在公元前 2000 年前
  • 夏商周都是方国之君

方国最早出现是夏以前:良渚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

良渚文化:

  • 带有墓葬的祭坛和以琮为中心的玉礼器系统,应是宗教已步入一个新阶段的标致。
  • 琮的制作越来越规范化,加层加高加大,反应对琮的使用趋向垄断。这种权利集中都一人为标致的政权转折,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一个转折。

夏家店下层文化:

  • 公元前 2000 年前崛起
  • 反应社会等级、礼制完全形成
  • 青铜文化高度发达
  • 与中原夏文化直接来往
  • 村落密集分布在河谷地带,几乎都有防御措施,形成土石筑的「城堡」。这种城堡大范围内星罗棋布,边缘地带连成一串:不是为了保护一座城,而是大范围的防卫,是国家的集体防御。同时在交通要道必设关卡。

治水

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要从洪水到治水谈起。

公元前 3000–2000 年间发现过洪水的遗迹现象:邯郸、洛阳、武功。

陶寺:

  • 绝对年代公元前 2500 年前后
  • 迄今中原地区考古发现唯一较早近似社会分化达到国家(古国)规模的大遗址
  • 与传说《五帝本纪》后半的尧舜禹从洪水到治水,从治水不成功到成功的时期大致吻合
  • 以外部因素影响为主形成的次生型「古国」的典型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