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什么是考古学

  • 从地理和国家的范畴进行划分:东亚、近东、欧洲和美洲考古
  • 从时间段进行划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
  • 从研究对象上进行划分:器物、环境、动物、食谱
  • 从探究的课题进行划分:人类起源、狩猎采集社会演变、农业起源、国家和文明起源

史前考古学

  • 人类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历史
  • 占据了人类整个历史 99% 以上的时间
  • 在中国大致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部分青铜时代,大概有 100 多万年的历史
  • 结束时间在世界各地并不相同,一般以各地文字记载的出现为标准
  • 由于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可供参考,史前考古学家必须独立发明各种理论方法从古代人类遗留的物质遗存中提炼和解读文化行为与社会信息

历史考古学

  • 有文献记载的历史阶段的考古研究
  • 依靠文献线索来研究考古发现,或者用考古发现来增补文献所缺失的历史记载
  • 考古学比历史文献更能发现平民与贵族日常生活的物质遗存,这些物质文化是当时生态环境、社会制度、技术经济、生活习俗及思想意识的产物。可以为我们了解和复原古代社会生活的具体细节提供丰富的知识,这些方面是以典籍为基础的历史研究所无法企及的。

二、历史学还是人类学

考古学在中国长期以来被看作广义历史学的组成部分,或历史学的一个分支,造成了很大的误区。

美国考古学开始对古代人类的行为、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的演变更为关注。

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的思路和入手的方法。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器物,而是要通过它们来研究和了解过去人类的社会。只有从物质文化中解读出人类活动的各种信息,才谈得上真正的历史重建。

三、考古学的目标

  • 研究文化历史
    • 来自于对考古遗址、器物、房屋和其他相关遗存的研究
    • 遗址及其文化义务在予以描述之后,被以一种年代序列加以排列
    • 以此研究人类文化在长时段中的演变
    • 所建立的还是一种器物发展的历史
  • 重建人类的生活方式
    • 根据发现的材料对古人的活动做一些推测
    • 深入了解某种考古学文化特点形成的原因,以及物质文化演变的动因
    • 环境考古结合文化生态学的阐释
  • 阐明社会演变的规律
    • 了解社会文化长时段中演变的动因,并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做出理论的阐释
    • 残缺不全的物质材料有可能提供扭曲和误导的行为图像
    • 有局限,很难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

四、发展梗概

  1. 第一阶段:探索、鼓舞学与早期发掘(1450–1860)
  2. 第二阶段:考古学的肇始(1860–1925)
    • 把考古学视为了解过去的信息来源,而非古董商的事业
    • 以地层学为基础的发掘方法、立足于器物类型学的断代方法发展起来
  3. 第三阶段:系统化阶段(1925–1960)
    • 广泛采纳地层学规范发掘方法,更好地确定出土文物的年代
    • 将区域中的出土资料加以整合来定义考古学文化
    • 发明了 C 测年技术
    • 中国考古学的引入就处于这一阶段初期
  4. 第四阶段:向科学化的发展(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
    • 引入自然科学的演绎法,对推断的问题通过发掘的材料来加以检验
    • 采纳系统论方法,对材料进行数理分析
    • 研究文化的象征意义、结构主义、认知能力、性别差异
    • 开始关注个人能动性的研究

了解人类的过去

一、认识人类的古老性

认识与探索人类自身来历的阶段:

  1. 神学或神话解释阶段
  2. 哲学解释阶段
  3. 科学解释阶段

人类古老性的确立:1859 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

二、古物学与金石学

早期古物学产生背景的四个方面:

  1. 对自己祖先的兴趣
  2. 对地面景物和地下挖出的古代遗存的兴趣
  3. 对现代未开化土著人群的兴趣
  4. 对人类以及文化来历的兴趣

中国金石学

  • 主要以出土和传世的金属和石刻铭文为研究对象,偏重于著录和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
  • 基本是传统国学特殊的组成部分
  • 局限于一种收藏与爱好

三、三期论

汤姆森的三期论:核心定义立足于切割工具与武器,并从墓葬和窖藏这些封闭状态出土器物的共生关系来建立相对年代的早晚。

  • 石器时代
    • 旧石器时代
    • 中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青铜时代
  • 铁器时代

四、类型学与地层学

器物研究的类型学方法:从技术工具的特征来追溯它们的历时变化。

万物都以进化的方式发展,因此可以根据类型学的序列来将其排列出先后次序。

地层学原理:未受扰动的地层堆积,下面的地层早于上面的地层。

  • 垂直发掘以揭示早晚序列
  • 水平观察以准确记录遗物的分布
  • 对遗址中出图的所有遗存予以系统关注

布方系统:在遗址上布置一系列的正方形方格,各探方之间以隔梁分开,以便在按每个方格向下发掘的过程中,对每个探方四个剖面的地层做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 原生堆积:未受重大扰动的堆积
  • 次生堆积:受到水流的搬运

发现人类的过去

没有目的和想法的发掘,以及没有为后人留下完整资料的发掘,等于就是合法的破坏。

一、埃及

1798 年,拿破仑携带科学团队随行的远见为埃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埃及早期考古学家的问题:当时,考古学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

  • 一味寻求奇珍异宝,对生活中的习见物品不感兴趣
  • 发掘草率,不重视记录地层和文物的出处
  • 发掘结果未适当予以发表
  • 不顾今后考察的需要
  • 不顾及文物保护

英国埃及学家皮特里为埃及考古带来科学方法论的变革。

  • 意识到成组材料或共生状态在年代学和正确解释文化发展上的重要性
  • 照顾被发掘的古迹,为将来的考察者和发掘者提供方便
  • 谨慎小心地进行发掘,收集所有发现的东西,并做出说明
  • 一切遗址古迹和发掘过程都要绘制出准确的图纸
  • 尽快完整发表发掘报告
  • 将类型学的序列断代引入近东考古学

对赫特普赫若斯陵墓以及对图坦卡蒙陵墓仔细而有条理的发掘,标志埃及考古学最后走向成熟。

二、美索不达米亚

  • 巴比伦楔形文字的破译
  • 亚述语(阿卡德语)的破译
  • 苏美尔人泥板文书的破译

三、爱琴海地区

  • 特洛伊遗址:土耳其西北部地区的特罗德
  • 希腊迈锡尼文明
  • 米诺斯文明:克里特岛的前迈锡尼文明

四、美洲

  • 土墩遗址:不同的印第安部落所建造

美国考古学显示出独特的人类学倾向,这和欧洲考古学倾向于将他们的学科视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有所不同。

原因:

  • 欧洲史前的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也和古代近东和地中海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找到文字阐释的证据。
  • 美洲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和考古发现联系起来。
  • 现代许多印第安土著仍然多少像他们的史前祖先那样生活,白人的文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著人的生活情况。

19 世纪下半叶,美国田野考古队用地层学方法来简历年代学日趋重视。

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玛雅和印加文明,成为美洲考古的中心。

五、中国

20 世纪初,敦煌文物被大量盗掘。

安特生:对中国考古学起步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方学者。

  • 北京猿人与山顶洞人
  • 仰韶文化
  • 发掘仍显粗糙
  • 提出「彩陶文化西来说」(误)

重要发现:

  • 殷墟的发掘:源自安阳小屯甲骨的发现
  • 龙山文化的发现:表明中国史前阶段还存在与仰韶彩陶不同的另一类新石器文化
  • 良渚文化的发现:第一次向学界展示了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

学科的进步

中国学术传统对典籍的迷信及对考古学发展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要比欧洲《圣经》教义对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考古学发展的制约更大。

一、进化论与考古学

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考古学发展初期用于阐释文化现象和重建历史的重要理论基础,而文化的累进思维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许多考古学家;他们没有意识到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极其复杂,远不是一种直线或取代的模式能够建安解释的。

社会达尔文主义(进化考古学):将文化进化和生物进化视为相同的过程,社会的文化进步是由于自然选择而产生了更加优秀的智力。于是,产生了世界范围的殖民主义考古学和种族主义考古学。

二、历史编年与文化历史考古学

20 世纪上半叶,世界考古学发生了从进化考古学向文化历史考古学的转变,原因为:

  1. 欧洲民族主义运动高涨,使得带有种族歧视性质的文化进化理论收到质疑和挑战。
  2. 地下文物大量出图,使得考古学界认识到文化面貌的多样性和巨大差异。
  3. 人文地理学和人类学研究意识到地理隔绝所造成的物质文化、精神信仰和风土人情的巨大差异。

戈登·柴尔德:20 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学家。

考古学文化:

  • 一批总是反复共生的遗存类型——陶器、工具、装饰品、葬俗和房屋式样。
  • 每一种文化必须从其器物的组成来独立地表述。
  • 不但可以从年代和阶段加以划分,也可以从每种文化延续的时间加上其地理分布,结合地层、类型排列及共时性来加以界定,借此可以以一种考古学文化时空的向前的模式来复原各地的史前史。
  • 文化的特点会通过社会规范的授受而代代相传,从考古记录中所观察到的这种规范或一致性便可以被用来当作定义社会身份或民族认同的一种标准。

三、文化适应与新考古学

发明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技术(简称碳十四方法)。

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在考古学研究中引入了生态环境这一重要变量。

新考古学 / 过程考古学

  1. 强调文化演进的观点,从社会内部动力来观察什么是驱动社会演变的总体方向。
  2. 文化是一种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维持着系统的正常运转。
  3. 文化是适应于外界环境的系统,考古学家需要对文化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形态提出各种模式,探索这些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4. 强调科学方法,考古学应当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从事规律的总结。
  5. 把文化动力学研究视为学科核心,考古学家的工作是寻求解释而非简单描述,询问的问题应当是「为什么是这样」?
  6. 传统考古学的经验和直觉常常充满了偏见。作为合格的考古学家必须防止使用直觉或含糊的推测,他们应当对自己的研究目标有清楚的概念。
  7. 关乎多样性和完整性,提倡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来对材料做全面的分析。

四、思想意识与后过程考古学

对新考古学所采取的方向的不满:

人类的文化并非都是环境所造就,人类的思想也能对文化的特点及发展产生影响。物质现象并非是对生存环境和社会结构的被动反映,人类以各种不同方式实用工具,将其作为特殊的社会策略的一部分。

后过程考古学

象征考古学:关注社会和个人的意识形态对社会演变过程所发挥的作用,关注物质文化现象所蕴含的「思维」和「价值」。

结构考古学:任何系统中的个别单位只有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上理解才具有意义,结构主义最终寻找的目标是人类各种行为与观念之间可以对应的固定结构。

马克思主义考古学:以辩证的方法来看待社会历史的演变,认为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促进了社会的演变和进步。

五、反决定论的「能动性研究」

有许多文化现象既非适应的产物,也非社会意识和规范的产物,而是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个人合力的产物。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往往有其自身独特的认知和想法,常常会抵制社会规范而我行我素,有反对社会不平等和摆脱社会限制的倾向,这种个性表达有时在合适的环境里也会形成和改变社会风尚和习俗,甚至影响社会的进程。

发现与勘探

一、发现考古遗址

1. 地面调查

  1. 明显的土墩、石砌的废墟或其他地表遗迹常常是最明显的标志。
  2. 覆盖的植被往往可以指示下伏地层的状况。
    • 存在遗址的土壤往往受过扰动,并富含腐殖质,所以地表的植被或庄稼往往长得比周围的植被茂盛。
    • 如果土壤下不深处有古代建筑的地基,那么地表植物会因水分和肥力的不足,常常长的比周围植物矮小和稀疏。
  3. 古代遗址的文化层往往表现为富含有机质的黑色土壤。
    • 或暴露在被侵蚀的地层剖面上,或在翻土中得以发现。
    • 有时穴居动物也会把地下的黑土和陶片等遗存翻到地面上来。
  4. 地表发现的石器、陶片、碎骨以及其他裁量可以指示附近遗址的存在。

调查之前的准备:

  • 对该地区的地理条件和文化历史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不仅要熟悉已有的考古工作,也要就地貌形成过程中遗迹的覆盖和改造有所考虑。
  • 对当地的居民进行采访和咨询。

非系统调查(非概率性调查):

  • 沿途仔细地观察地表情况,采集和观察人工制品,记录其位置和其他相关遗迹。
  • 常用语植被茂密或地面条件非常独特而无法做系统调查的地区。
  • 遗址的分布反映的是道路和考古学家所到之处,而非实际上的遗迹或史前聚落分布状态。
  • 可能存在偏向和误导,处于调查者主观的偏好。
  • 调查会倾向于集中在遗迹看似丰富的地点,而不能够代表整个地区文化遗存的分布特点。

系统调查(概率性调查)

  • 将一个所挑选的采样地区的遗址分布概率等同于整个区域的遗址分布。
  • 优点是使人们不仅能够了解一个调查区域的遗址数量,而且能够计算出大型遗址与小型遗址的数量,这些信息对于聚落形态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2. 航拍与遥感

红外摄影可以分辨光谱之外的光。

  • 垂直照片:表现的是近乎平面的景象,有助于测绘和制图。
  • 倾斜照片:可以提供地表遗迹的立体轮廓和形象,可以显示在地表上几乎已经消失的河岸和壕沟。

3. 地下探测

洛阳铲:可以从地下的不同深度取土,观察土层、土质和其中的包含物,以了解遗址的堆积厚度和范围。缺点是一些地下和墓葬里有价值的器物容易被这类钻探损坏。

国外一些考古学家在钻头上安上摄像头来探测地下遗址和墓葬的情况。

地震方法:在遗址表面用沉重的汽锤敲击,地下会以不同的方式发出回声,从而可以判断地下的情况。未经扰动的地下回声比较沉闷,而挖掘的墙基、壕沟及坑穴则会产生共鸣。

电阻探测:用电阻探测仪来测量土地对电流的各种阻抗的一种方法。不同沉积物所产生的电阻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来指示考古遗址地表下的遗迹。

电磁探测:利用电磁脉冲,向地下发送短波,回波能够反映地下土壤和沉积物的各种变化,比如壕沟、墓葬、墙基等。可以将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形成比较清晰的特点,使之更易判读。

4. 水下考古

  • 用调查船拖曳的质子磁力仪探测海底的钢铁船体
  • 用测向扫描省纳以扇形传递声波探测海底表面的遗迹
  • 用海底剖面成型仪以声波脉冲的反射信号探测水滴的遗迹和遗物

二、遗址的记录

准确的地图和遗址分布图,是遗址记录最基本的要求。

  • 地形图:表现高差
  • 平面图:集中表示遗址的宏观轮廓
  • 地表的一些重要标识
  • 遗址所在的土地的主人
  • 遗址的保存或受威胁情况
  • 采用统一编号系统登记

1. 遗址调查

  1. 收集和记录地下的遗迹,如围墙、房屋、墓葬,以及其他可从地表发现的遗迹,比如古代的道路、沟渠和土建等。
  2. 收集和记录地表的器物和其他遗物,如陶片和石器等。
  3. 根据上述的材料来对遗址的年代、文化内涵和功能做出初步的判断。

2. 地表采样

  1. 收集地表器物以判断遗址的时代和被使用的不同阶段。
  2. 确定该遗址中人类从事的活动性质。
  3. 收集遗址所在区域居住最为密集的位置信息,以便做整体或局部采样发掘。

3. 地理信息系统(GIS)

可以从事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 数据输入与准备
  2. 数据储存与提取
  3. 数据处理和分析
  4. 转述与数据输出

作用:

  1. 利用强大的空间信息显示和查询功能来显示聚币地区考古遗址的分布特点及历时变化。
  2. 各图层可以被重新排列、编辑、剪切和粘贴,也可以增补新的图层。
  3. 可以产生各种图形和图像产品。
  4. 具有多重数据的访问和显示功能。
  5. 具有强大的三维分析功能,为区域考古和聚落考古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在对古代遗址进行充分调查之前,不应该贸然进行发掘。

考古发掘

发掘在考古研究中具有中心的地位,它有两个基本的目的:

  1. 揭示器物、生态物和遗迹在沉积中的三维结构或形态。
  2. 评估这种形态在功能与年代上的意义。

一、发掘的组织

  • 需要一组专家加上一些非专业助手进行
  • 多学科合作

二、研究设计

  • 必须在勘探工作开始之前就着手进行,主要是提出一套如何通过发掘、收集资料和信息来予以了解或验证某个设想的方案。
  • 是一种灵活的、不断改善的计划过程,随着设想的验证过程而不断完善和修正,最后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止。

三、发掘的类型

完全发掘:

  • 优点:可以比较全面和完整地了解遗址的情况。
  • 缺点:十分昂贵,而且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供后人评估。

1. 垂直发掘

  • 通过局部探测遗址来了解考古沉积的厚度、年代、范围和文化内涵。
  • 小型的垂直挖掘一般挖炭坑,规模大的是探沟。
  • 提供的信息比较有限,只是作为遗址的勘探,以获得大致的了解,但是却是正式发掘必不可少的入手工作。

2. 水平发掘

  • 正式发掘的主要方式,意在全面揭露遗址,了解建筑或居址的平面布局和结构。
  • 要求对层位做精确的控制和准确的测量,对各种遗迹、遗物做详细的记录。

往往先用垂直发掘了解地层情况,然后根据地层和文化堆积按照水平层位准确揭示和剥离地层。

四、发掘的过程

  1. 挑选发掘地点:应当选择能够提供最多成果、最能验证设想的地方。
  2. 对地层做详细的记录和解释:要求尽可能了解遗址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废弃后各种动力对它的影响和改造。

地层学的观察:

  1. 了解人类在不同时期在遗址中的活动,并注意后期活动对前期活动和居住遗迹的影响。
  2. 了解遗址被废弃后的改造和人类活动,比如河流侵蚀和冲刷,以及人类的农耕和工业活动对遗址的破坏。
  3. 了解史前人类居住阶段自然沉积和侵蚀的动力过程。
  4. 了解遗址被废弃后自然动力对遗址的改造。

五、发掘记录

  1. 要对发掘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遗迹进行测量、记录、绘制平面图。
  2. 地层剖面图是对遗址沉积历史重建的基础,可以区分自然层与文化层,记录底层变化和扰动,以及各种埋藏遗迹。
  3. 一些重要的遗物和遗迹需要记录其在探方内出图的三维位置。
  4. 照片和录像能为遗址的复原和后续的实验室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记录。

断代与年代学

一、相对断代

相对断代手段是最早被发明用来推断古代遗存年代的方法,一般只能知道不同物质遗存孰早孰晚,但是究竟早多少年则并不清楚。

1. 地层学

  • 建立在地层「叠压」原理之上:如果地层没有被扰动,那么位置在下的地层要早于上面的地层。
  • 地层(层位)的概念:在某个地点所形成的单一及与其他层位有别的沉积层,可以由砾石、沙子、黄土、淤泥或文化遗物构成。
  • 一个层位在一个地层剖面上只一个沉积单位,至少与上下层位之间有可以分辨的界限。
  • 一旦个别层位之间的界限被确定,就能根据层位的叠压关系来辨识沉积事件的序列。
  • 必须注意原生堆积和次生堆积的问题。
  • 必须考虑人类和自然动力对遗址的改造。

2. 类型学

  • 对武器、工具、装饰品、陶器及其纹饰的每个主要系列做分门别类的思考,以确定它们的演化过程,发现这些类型,并根据它们自身的标准来判断它们的先后年代。
  • 排列方法是器物类型的一种年代学方法,它用器物的兴替过程建立年代序列。
  • 对陶器、石器和其他文化特征的兴衰,可以用一种船舰形的图表来描述它们的流行过程:开始和消失的两头都很细很窄,中间最宽处表示它流行的全盛期。
  • 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那些含有相似器物频率的遗址年代应当是一致或分次接近的。
  • 在碳 14 和其他年代学方法的帮助下,排列可以做得更好。反过来,排列也可以为碳 14 精确度难以达到的较短时间尺度内的遗址和墓葬分辨出更为细致的时代序列。

3. 交叉断代

用已知年代的器物,如钱币或陶器类型来对出图这些器物的遗址进行断代。

4. 更新世地质年代

  • 更新世:大约从距今 300 万到 1 万年前,人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阶段。
  • 过去 200 万年中,北半球至少发生过四次冰期气候。
  • 更新世不同阶段形成的黄土堆积都有它们不同的特点,埋藏有不同时期的古土壤,成为年代划分的重要依据。

5. 动物群

  • 古脊椎动物学家根据更新世动物群的演化关系对不同时代和区域的物种进行分类,从动物群的演化过程来建立一种比较简单的相对年代学。
  • 有时不易确定动物群的变化是气候因素还是年代因素。

6. 孢粉分析

  • 孢粉和植被是生态环境变迁的有效标志之一。
  • 根据地层中不同孢粉样品的采集及其数理统计,在对各种种属的孢粉都加以记录,并统计它们出现频率的百分比之后,考古学家就能根据层位孢粉的比较来了解植被的变化序列。
  • 可以根据独特的植被组合来简历区域和时代上的框架。

7. 含氟量与黑曜石水合法

地下水一般富含氟,并会渗入到埋在地下的动物骨骼之中,使骨骼中的无机磷化物——羟基磷灰石变成氟磷灰石。由于这个过程不可逆,因此骨骼中含氟量越高,标志它埋在地下的时间越长。

黑曜石对水有很强的亲和力,在破碎之后会从周围吸收水分,从而在石片的表面形成一层水合层。对一个区域里不同遗址中出土的黑曜石做水合值的比较,能确定它们之间相对的早晚。

二、绝对年代测定

1. 历史纪年

  1. 必须仔细重建纪年体系,任何统治者和帝王的列表都必须合理完整。
  2. 尽管年表记录的每个君王统治的时间是可靠的,但是还必须将这个年表与我们自己的日历联系起来。
  3. 给特定的遗址、人物和建筑定年,必须与历史年表相联系,或许可以从共出物上的铭文查证所属的统治时期。

2. 树木年轮与纹泥

温带区的树木生长会在其横截面上留下宽窄不同的年轮。

树轮年代学家利用年龄连续的古木,可以建立起一个区域长期的连续年代系列。

在北方地区,每年夏季冰川的融化会导致河流两岸的侵蚀,泥沙被带到湖泊里沉积下来,这些泥沙的颗粒相对较为粗大。冬天结冰,河流带入湖泊的泥沙就比较少,于是沉积物往往很细。

3. 放射性碳(碳14)测年

  • 碳 14 的半衰期为 5730 ± 40 年。
  • 测算古代有机体内的碳14 含量,根据它的衰变速率就可以计算出生物体死亡的时间。
  • 年龄大于 7.5 万年的生物体,残留的碳 14 已经很少。
  • 在采样过程中必须留意地层的可靠性,一个层位要多采几个样以便对比。
  • 要防止样本受到现代碳元素的污染。
  • 地球磁场和太阳活动的变化会影响空气中和生物体内的碳 14 含量。
  • 根据树木年轮方法对放射性碳测定的数据进行校正,并制定了校正曲线,可以将放射性碳年龄转化为实际年龄。

4. 钾氩法

  • 利用矿物质中钾 40 衰变成氩 40 的原理来进行断代。
  • 测定上起 20 亿年,下至 40 万年的演示年龄。
  • 特别适合于有频繁火山活动地区的遗址测年。

5. 古地磁法

地球的磁场并非总是保持稳定,磁场的强度会发生波动,地磁的两极会发生阶段性的倒转。

6. 铀系法

  • 以铀同位素衰变为基础进行断代的一种方法。
  • 特别适用于超出碳 14 测年范围的距今 5 万年至 50 万年前的年代测定。
  • 适用于富含碳酸钙的岩石。

技术与器物

一、石器

  • 石核工具:直接用锤击方法加工砾石或岩块,将其打制成所需的形状。
  • 石片工具:选用从砾石和岩块上打下来的石片作为工具,进一步修整,制成不同形状和用途的器物。

锤击法(直接打击法):

  • 用一件石锤直接打击石核剥制石片。

砸击法(两极法):

  • 中国旧石器时代常见,但在欧洲很少采用。
  • 将石核置于一块石砧上用手握住,然后再用石锤砸击。
  • 一般被用来加工个体小、质地差、不适合手握进行锤击的石料。

碰砧法:

  • 双手握住石核或大石片向岩块上敲击以剥离石片。
  • 一般用来加工个体较大、边缘较薄的石核。

随着石器技术的发展,大约在 10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专门的打制工艺出现了。

到了约 35000 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石叶技术:将柱状的石核进行仔细的修整,然后用冲压法或软锤直接打击,从石核上打下一系列两缘平行、锋利的长石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