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汉字形体的传统理论——六书
by Ash Norseman
1. 象形
- 按照客观事物的形体,随其圆转曲直描绘出一种具有形象感的代表符号,以表达语言中的词义。
- 出现的最早,它是创造汉字最原始的方法,直接从图画发展而来。
- 古汉语的名词多为单音节,即一物一名,一名一词,一词也即一个音节,因而一个象形字即体现了一件物的完整个体。
e.g.
人、女、首、目、自、齒、鼎、鬲、甗、壶、酉、爵、車、舟、弓、矢、戈、戉、日、月、云、雨、水、火
2. 指事
- 在用象形的方法难以表示事物特点的时候,利用标注记号的方法指出所表示事物的要点。
- 在两个符号中,一个是字,另一个不是字,只是个符号。
- 局限性很大,字数不多,皆属早期,后来基本不用此法创造新字了。
e.g.
- 刀 → 刃
- 木 → 本 / 末
- 一、二、三、亖
3. 会意
- 表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活动形态的一些词,因而它是由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组成的。
- 创造这种结构的汉字,其潜力远比象形字要大,使用的范围也广泛,因而会意字的数量多于象形字,仅少于形声字。
- 组合形式:
- 完全以形为基础,以图形的组合来反映某些词义的具体内容,使人看到字的形体,即可联想到语言中的某些词。
- 采用两种符号的意义组合构成词义。
- 在尚未完全失掉象形意义的古汉字中,会意字的结构显得比较清楚。但是,当汉字的形体发生剧烈的变化,由篆体变为隶体之后,原来的象形图像逐渐失真,最后完全变成示意性的符号,会意字也必然丧失它的会意性质。
- 第一种利用图形组成的会意形式,自字体改为隶书或楷书,字形已无法体现会意的内容,因而自隶书盛行之后,就不再用第一种形式创造会意字了。
- 第二种形式的会意字是采取两种符号在意义方面的组合,这种形式,字体虽然由篆体变为隶体,并不影响从意义方面构成会意的内容。因此,隶书盛行之后,利用会意创造汉字的方法,并没有完全淘汰,第二种形式的会意字仍不断滋生。
e.g.
- 並、監、浴、盥、依、飲、郷、毓、耤、蓐、解、雩、典、䠶、鬥、執、刖、劓
- 信、男、赤、昶、嵩、好、買、喿、昔、朏、明、料、从、北、公、旦、莫、继
4. 形声
- 由于汉语的发展,新词不断增多,表意汉字因形体构造比较困难,故难以适应汉语的要求。当汉字的制造将要走向枯竭的情况下,于是在假借字的基础上产生了形声字,由表意转为表音。
- 会意字是由两种形符组合成一个新词意义,没有标音的作用;形声字的结构,是一形一声。
- 形声字中的表音符号不受任何限制,只要是读音相同即可取用。
- 由于形声字产生的时代和地区不同,有时同一词义的字存在好几种形体。这些现象说明,形声字和其他结构的汉字一样,是群造群用,其中约定俗成和新陈代谢起了很大的作用,它的形体结构虽有一定的原则和系统,但很不严密。
- 省声:将形声字中的表音的声符结构加以简化,仅保留其中一个部分,是使字体简化的一种手段。
- 省形:作用与省声相同,都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5. 转注
-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指偏旁部首,谓部首相同,意义相近的一类字。
- 转注非造字之本,而是用字的方法。
6. 假借
- 假借字出现的时代很早,在形声字产生之前,主要是利用假借同音字来调剂文字之不足用。假借字不仅解救早期造字之穷,并且对后来汉字形体结构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形声字就是在假借同音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表音结构的字体。
- 假借和转注一样并非为造字之法,而是用字的方法。
- 有些字因久假不归,本义早失,所能了解的只是因假借或引申的别义。
- 假借字只是作为音节使用,需用字和假借字之间必须读音相同,彼此的意义可以无任何联系。
- 先秦两汉的古籍中,常常舍弃本字不用而借用同音字。由于汉语语音发生了变化,字音也必随同语音而改变,年长日久,古今字音差异很大。在完全不了解上古字音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知道某些假借字在当时该读何音,也就更无法知道所借何字,因此给阅读古籍造成许多困难。
e.g.
- 东、南、西、北
-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总结
六书的分类
- 汉字的形体结构:象形、会意、形声
- 指事:象形之分类
- 用字方法:转注、假借
出现顺序
象形 → 会意 → 假借 → 形声
数量
形声 > 会意 > 象形